薛 松 1965
薛松於1965年出生於中國安徽,於1988在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畢業。薛松被譽為中國波普藝術(Pop Art)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新海派」藝術家代表人物,擅長將東方與西方、歷史記憶與當下現實、傳統文化與現代觀點連接起來。
薛松最初的藝術實驗始於1980年代。當時中國正值改革開放,現代藝術運動如火如荼,波普藝術等挑戰傳統美學的思想啟發了不少中國藝術家。受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的早期拼貼作品影響,他在畢業那年開始嘗試拼貼畫,早期作品主要呈現抽象和表現主義。
1991年在畫室的一場火災意外成為了他創作生涯轉變的契機。從此,「燃燒」和「拼貼」成為薛松獨一無二的藝術手法。薛松的作品,是以火焰和灰燼為媒介,通過拼貼手段,把形形色色的印刷品殘片組合成全新的形象世界,並廣泛涉獵社會、政治、傳統、人文、時尚、審美等不同議題。 微觀與宏觀的矛盾,造型與內容的衝突,在他的畫面上不斷地製造出疏離和變異的戲劇化效果。他的繪畫,是對繪畫本體的解構和再造。
踏入21世紀,薛松的創作逐漸回歸抽象性,呈現出在理智與情感、哲思與詩意、幾何化與書寫式抽象等語境上的豐富表達。
薛松曾於上海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上海寶龍美術館、西安美術館、新加坡 MOCA 當代美術館、日本上野森美術館等舉行個展。作品獲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龍美術館、香港M+美術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南比爾現代大學亞太博物館、德國波恩現代藝術博物館、瑞士尤倫斯藝術基金會、瑞士烏利·希克收藏、比爾蓋茲藝術基金會、法國卡地亞藝術基金會、可口可樂公司亞太總部、摩根大通銀行亞太總部、瑞聯銀行(UBS)、美獅美高梅等國際重要收藏家收藏。
表現主義,拼貼和抽象表現時期 (1988 至1993年)
薛松的創作生涯始於1988年,早期的作品風格主要以表現主義和抽象為主,試圖打破傳統寫實造型的束縛。 1990年薛松工作室火災,他身處廢墟現場,眼看滿地灰燼,受此啟發,逐漸確立他的藝術語言,運用圖像拼貼和混合灰燼的顏料,逐漸形成了其固定的創作手法。這一時期的作品風格更富抽象性。
文化波普 (1994年始)
薛松敏銳地把握了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化和大都市的興起,在全球流行和新消費文化的影響下,引入了波普藝術的手法,通篇使用焚燒後的大量現成印刷品碎屑,並拼貼構成畫面。這是他對拼貼手法的技術貢獻,豐富和發展了波普藝術的語言形式。薛松所挪用的現成公共圖像和文字涉獵範圍廣泛,視覺主題遍及當代社會生活中具重要作用,或引起廣泛關注的對象和話題,呈現一種文化和人文性的波普藝術風格,深受好評。
新山水 (1997年始)
山水是中國藝術中永恆的題材,薛松以波普的視覺語⾔將其轉變為一種外在的形式框架,在其中拼貼展示不同內容,諸如:西方藝術史、中國書法、都市風景、當代流行圖像。外在山水的輪廓和內在多樣的拼貼共同形成了一種既全球又地域的多元聚合,隱然折射了當今中國都市文化中的「全球地域化」(Glocalization),即全球化下的地域性和地域下的全球化,二者互相對立且共融。
中西對話 (2000年始)
中西融合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忽視且充滿爭議的主題。薛松以混合拼貼和蒙太奇手法,在「中西對話」系列中思考二者之關係。該系列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雙重性:中、西文化思想的共同滋養,以及傳統和當代、精英和大眾的相互性等特質。
文字和書法 (2002年始)
「文字和書法」系列,既是薛松對早期文字拼貼作品的回望,也承接了他長期對中西文化交融問題的關切,是他近年作品回歸抽象性的發端。抽象和書法相互參照、轉化,最是令藝術家著迷。
大都市 (2005年始)
薛松的「大都市」系列作品,以城市景觀的新舊更替,人們在劇烈變動中的歡樂和迷茫、夢想和失落為主題,觀照20世紀末中國劇烈都市化進程的深刻影響,也呼應著上世紀20年代歐洲藝術家拼貼都市圖像的手法。
法自然 (2019年始)
「法自然」可理解作薛松對早期作品的抽象和表現性之回歸。生於碭山的薛松,童年時親近自然,也受當地老莊哲學熏陶。在經歷大都市繁華,走過波普及其所代表的消費主義後,「法自然」是藝術家「返璞歸真」,融匯自然與波普的嘗試。
-
薛松:自然—非然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2025年3月25日 - 6月29日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主辦,季豐軒畫廊協辦更多 -
山銘水繡
新加坡法國文化協會 2024年9月6日 - 9月27日季豐軒欣然宣佈在新加坡的首展「山銘水繡」,集合多位跨代、跨文化藝術家的作品,旨在探討風景 — 作為藝術靈感以及個人經歷和集體歷史的載體,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和概念上的演變。展覽追溯參展藝術家的想像領域,探討他們從自然、過往遺產、現代性以及文化關係等角度對環境的回應。 展覽匯集了當代藝術家李華弌、薛松、齊亞德・達盧勒 (Ziad Dalloul)、白明和朱銘,以及現代藝術家謝景蘭、貝爾納・布菲 (Bernard Buffet)、喬治・馬修 (Georges Mathieu)、奧斯瓦爾多・維加斯 (Oswaldo Vigas)、卡特林( Bernard Cathelin) 和克洛德・維納爾 (Claude Venard) 的作品,帶領觀眾超越傳統風景畫的範疇,深入自然、藝術、傳統和時代演進之間的關係。山「銘」水「繡」鋪陳不斷擴展的表達語言領域,包含不僅自然的法則,也承載著我們的生活空間及其不斷變化的環境。 這些藝術家的媒介和手法各異,或具像或抽象,但同樣有多元文化背景,能在他們的想像領域中召喚大自然的力量,將自然與我們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投射出人類內心世界的風景。 李華弌、謝景蘭、薛松、白明和朱銘的作品都有中國傳統對自然的深厚精神聯繫,但他們對材質各有選擇,對形式和空間各有詮釋,開闢了當代藝術的新視野。 戰後巴黎由抽象主義主導,但伯納德・布菲和克勞德・維納爾仍堅持自我的具象風格。他們同樣以強烈的輪廓和棱角分明的形象為語匯,但筆下的巴黎氛圍截然不同。 奧斯瓦爾多·維加斯和齊亞德・達盧勒來自不同的大陸,屬於不同的世代,他們從各自的文化傳統角度思考人與自然的交織關係。維加斯的拉丁美洲風景畫狀如女性混合體,而達盧勒從不直接畫人,畫布上的日常物品是他的「室內景觀」,用以暗示人跡。更多 -
非常道—薛松近作展
季豐軒 2022年9月6日 - 11月15日
-
ART SG 新加坡藝博會 2025 丨 展位 BD07
2025年1月16日 - 1月19日季豐軒畫廊連續三年參展 ART SG 新加坡藝博會,匯聚精心挑選的藝術佳作。本次畫廊展位將會呈獻備受市場矚目的法籍華裔女性藝術家謝景蘭 ,亞洲當代藝術家李華弌 、薛松 及白明 作品。畫廊同時展現多元的雕塑作品,創作來自意大利雕塑家瑪蒂奧 · 培利思 ,工作及生活在巴黎的中國雕塑家郭成東 。 展 期 貴賓預展 1月16日 下午2時至下午5時 開幕之夜 1月16日 下午5時至晚上9時 公眾參觀 1月17日 下午12時至下午7時 1月18日 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更多 -
東京現代展會 2024 | 展位 C01
2024年7月4日 - 7月7日季豐軒畫廊榮幸宣佈首次參展東京現代藝博會,帶來一系列題材豐富的精選佳作,來自知名藝術家李華弌、謝景蘭、白明、薛松、張弓、丹尼 · 拿傑(Denis Laget)、瑪蒂奧 · 培利思(Matteo Pugliese)、奧斯瓦爾多 · 維加斯(Oswaldo Vigas)、齊亞德 · 達盧勒(Ziad Dalloul)、喬納斯 · 伍德(Jonas Wood), 展現藝術家對於東西文化精髓的傳承與重塑之探索,呈獻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展 期 貴賓預展 7月4日 下午2時至5時 開幕之夜 7月4日 下午5時至晚上8時...更多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 丨 展位 D13
2023年5月11日 - 5月14日季豐軒畫廊榮幸宣佈首次參展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甄選畫廊藝術家的前沿之作,匯集廣博的文化體驗及全球視角,以新穎出眾手法連緊東西方藝術。更多 -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023 丨 展位 3E03
2023年3月21日 - 3月25日季豐軒畫廊欣然參展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023,呈獻一系列精心挑選的現當代藝術家重要作品。更多 -
ART SG 新加坡藝博會 2023 丨 展位 BI06
2023年1月11日 - 1月15日季豐軒畫廊於 ART SG 新加坡藝博會聚集八位傑出藝術家作品,分別為齊亞德・達盧勒(Ziad Dalloul)、皮耶羅・多拉齊奧(Piero Dorazio)、李華弌、謝景蘭、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薛松和喬納斯・伍德(Jonas Wood)。更多 -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022 丨 展位 1B26
2022年5月25日 - 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