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薛松于1965年出生于中国安徽,于1988在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薛松被誉为中国波普艺术(Pop Art)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新海派」艺术家代表人物,擅长将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观点连接起来。


薛松最初的艺术实验始于1980年代。当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现代艺术运动如火如荼,波普艺术等挑战传统美学的思想启发了不少中国艺术家。受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的早期拼贴作品影响,他在毕业那年开始尝试拼贴画,早期作品主要呈现抽象和表现主义。

 

1991年在画室的一场火灾意外成为了他创作生涯转变的契机。从此,「燃烧」和「拼贴」成为薛松独一无二的艺术手法。薛松的作品,是以火焰和灰烬为媒介,通过拼贴手段,把形形色色的印刷品残片组合成全新的形象世界,并广泛涉猎社会、政治、传统、人文、时尚、审美等不同议题。微观与宏观的矛盾,造型与内容的冲突,在他的画面上不断地制造出疏离和变异的戏剧化效果。他的绘画,是对绘画本体的解构和再造。

 

踏入21世纪,薛松的创作逐渐回归抽象性,呈现出在理智与情感、哲思与诗意、几何化与书写式抽象等语境上的丰富表达。

 

薛松曾于上海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上海宝龙美术馆、西安美术馆、新加坡 MOCA 当代美术馆、日本上野森美术馆等举行个展。作品获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龙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南比尔现代大学亚太博物馆、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瑞士乌利·希克收藏、比尔盖兹艺术基金会、法国卡地亚艺术基金会、可口可乐公司亚太总部、摩根大通银行亚太总部、瑞联银行(UBS)、美狮美高梅等国际重要收藏家收藏。

作品
风格

表现主义,拼贴和抽象表现时期 (1988 至1993年)

薛松的创作生涯始于1988年,早期的作品风格主要以表现主义和抽象为主,试图打破传统写实造型的束缚。 1990年薛松工作室火灾,他身处废墟现场,眼看满地灰烬,受此启发,逐渐确立他的艺术语言,运用图像拼贴和混合灰烬的颜料,逐渐形成了其固定的创作手法。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更富抽象性。

 

文化波普 (1994年始)

薛松敏锐地把握了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大都市的兴起,在全球流行和新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引入了波普艺术的手法,通篇使用焚烧后的大量现成印刷品碎屑,并拼贴构成画面。这是他对拼贴手法的技术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波普艺术的语言形式。薛松所挪用的现成公共图像和文字涉猎范围广泛,视觉主题遍及当代社会生活中具重要作用,或引起广泛关注的对象和话题,呈现一种文化和人文性的波普艺术风格,深受好评。

 

新山水 (1997年始)

山水是中国艺术中永恒的题材,薛松以波普的视觉语⾔将其转变为一种外在的形式框架,在其中拼贴展示不同内容,诸如:西方艺术史、中国书法、都市风景、当代流行图像。外在山水的轮廓和内在多样的拼贴共同形成了一种既全球又地域的多元聚合,隐然折射了当今中国都市文化中的「全球地域化」(Glocalization),即全球化下的地域性和地域下的全球化,二者互相对立且共融。

 

中西对话 (2000年始)

中西融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且充满争议的主题。薛松以混合拼贴和蒙太奇手法,在「中西对话」系列中思考二者之关系。该系列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双重性:中、西文化思想的共同滋养,以及传统和当代、精英和大众的相互性等特质。

 

文字和书法 (2002年始)

「文字和书法」系列,既是薛松对早期文字拼贴作品的回望,也承接了他长期对中西文化交融问题的关切,是他近年作品回归抽象性的发端。抽象和书法相互参照、转化,最是令艺术家著迷。

 

大都市 (2005年始)

薛松的「大都市」系列作品,以城市景观的新旧更替,人们在剧烈变动中的欢乐和迷茫、梦想和失落为主题,观照20世纪末中国剧烈都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也呼应着上世纪20年代欧洲艺术家拼贴都市图像的手法。

 

法自然 (2019年始)

「法自然」可理解作薛松对早期作品的抽象和表现性之回归。生于砀山的薛松,童年时亲近自然,也受当地老庄哲学熏陶。在经历大都市繁华,走过波普及其所代表的消费主义后,「法自然」是艺术家「返璞归真」,融汇自然与波普的尝试。

简历
展览
出版
最新消息
报导
艺术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