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 Boncompain 彭貢潘 1938

生平

彭貢潘1938年生於法國瓦朗斯,被譽為現代主義巴黎畫派最具代表性的在世藝術家之一。1959年以「德龍省議會獎」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後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深造榮獲「科利烏爾獎」(Collioure Prize)。 1970年入選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協會「夏爾·帕克蒙獎」(Charles Pacquement Prize),1977年受法國外交部委派赴印度考察蠟染織物文化。

 

逾六十載藝術生涯中,彭貢潘的作品以對色彩、形式的精湛掌控及詩意感性著稱,受後印象主義傳統與地中海普羅旺斯的璀璨光影啟發。作品獲龐比度中心、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上海美術館等機構收藏。法國蒙特利馬市為表彰其卓越貢獻,以「彭貢潘廣場」命名致意。

 

作品
La chambre de Faucon | Bedroom of Faucon《福孔棲居》, 1994
風格
人 體:沉睡中的原初詩性

 

彭貢潘的人體作品並非為展現肌肉或曲線的完美,而是表達理想生活下的人之本真,以及探究人性中共通的情感,對 「存在本質」 的洞察。他筆下的女性或蜷縮入夢,或托腮凝望,均宛若果實成熟般,躺在地毯或帷幔之上,舒展成完美的弧度,處於慵懶、親密和放鬆的狀態。她們自成宇宙,將觀者擋在夢境門外,卻邀請我們以純淨目光欣賞身體之美。當凝望著畫中那些沉睡或靜坐的女性身體,會察覺到藝術家並不強調人體明確的輪廓或面部表情,而是以柔和的色彩塑造形體,光線輕撫,融化陰影,畫面自有莊嚴的永恆光輝,彷彿帶著冥想般的能量。正如彭貢潘所言:「沉睡之際,便是個體至為圓融自足的一瞬。」


在 「雅歌」 系列中,彭貢潘以《聖經 · 舊約》中「所羅門的歌,是歌中的雅歌」 為靈感,將相互依偎的愛戀形象轉換成柔和色彩與富於韻律的線條,描繪人與人間的愛與欲。於彭貢潘而言,世外桃源般的牧歌生活中,愛是不可或缺。

 

「浴者」 系列展現了人體的原始神性。女性身體彷彿懸浮在蔚藍的水域中,與自然融為一體,交相共融,是回歸生命本源的意象,引發我們思考如何重拾與生俱來的單純。當放下塵世羈絆,如同在水中回溯至最樸素真實、無拘無束的形態,我們能否重新擁抱嬰孩般的好奇與澄澈?



靜物:色彩的感官禮讚

 

在彭貢潘眼中,最尋常的物件也能孕育出無盡詩意。他將瓜果、旅途間搜羅的蠟染織物(Batik)、代爾夫特陶器(Delftware)及碗碟放入畫中,活靈活現。但他筆下靜物並非物象的逼真描繪,而是吸收後印象派的結構方式,消弭明暗與陰影,採用俯瞰視角與正面構圖,打破傳統透視法則,以垂直層次表現空間深度:遠物高懸,近物低垂。不對稱之中,卻又生出沉靜而微妙的平衡,在失衡感裡自有靜謐張力。與其追求逼真的明暗與陰影,他更注重色彩間的融合,並形容這是一種 「融界之藝」 (l’art des passages)。在畫面中數種鮮明色彩相互碰撞,卻在其調和下依舊交融共生,維持飽和張力,金黃跳躍著深紅,赭石與寶藍碰撞,如琴鍵上的琶音輕巧迴旋,淌過畫布。

 

 

風景:地中海的永恆牧歌

 

彭貢潘的風景畫是南法夏日的田園圖譜。他往返普羅旺斯與巴黎生活、創作。於他而言,普羅旺斯是綠蔭豐茂、碧空如洗的伊甸園樂土,可供人靜思默想。他走入這片土地,感受萬物呼吸的節奏;在綿長夏季,持續觀察與體悟自然本質,乃至光線每時每刻的細微變化,他皆了然於心,然後把那些斑斕與沉靜一一帶回巴黎畫室,轉化成明亮的永恆牧歌。

 

 

 

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