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o Eng Seng 張永生 1938
藝術創作的作用在於促使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思考與行動。—— 張永生
藝術家張永生是新加坡第二代藝術家群體中最受尊崇的代表之一,他曾榮膺新加坡最高藝術殊榮「文化獎章」。張氏的創作歷程橫跨七十載,以其關注社會議題的創作實踐、大膽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對各種材料不懈的實驗精神見稱。他投身藝術教育長達二十五年,並在多個藝術機構和政府部門擔任顧問職務,對教育與構建亞洲文化認同的貢獻,使他在新加坡和英國獲獎無數。2024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為他舉辦了大型回顧展,彰顯了這位藝術先驅的非凡藝術成就。
張永生最具標誌性的藝術突破在於獨創「紙染雕塑」(Paperdyesculp)——通過染色紙漿創造出繪畫、拼貼與雕塑交融的獨特語言。他視紙材為亞洲文化特質的載體,其多元而富趣味的創作形式背後,蘊藏他對全球事件及文化的澄明洞察。透過幽默與反諷的藝術語言,他的作品不僅喚起人們對世界複雜性的獨立思考,更引領觀者欣賞日常生活細節及其不完美之美。
自1959年首次個展,張永生經陸海兩路赴英深造,先後畢業於倫敦中央藝術與工藝學院、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他在伯明翰取得專業教師資格,完成兩年海外教職後,於1971年歸國投身新加坡藝術教育,為當地藝術教育體系的重要倡導者。他始終致力推動藝術語言革新,他除了從事藝術教學,更積極籌辦藝術節及展覽以培育本土後進,同時始終不懈地探索各種材料的可能性——這份創作熱忱延續至今。
紙染雕塑
紙染雕塑的發明,讓我徹底擺脫了與其他藝術家的比較。直到今天,再沒有人將我的創作與其他人相提並論—他們討論的只有我的藝術。——張永生
1970年代末,張永生創作出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這種藝術表達方式成為貫穿他創作生涯的鮮明標誌。他將這種獨創技法命名為「紙染雕塑」(paperdyesculp),既強調其為個人獨創的媒介,也凸顯了該技法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這種技法通過將染色紙漿塑造成充滿動感的形態,既可呈現於平面載體(如紙張、畫布或網面),也能獨立成為三維立體作品。紙染雕塑融合了繪畫、拼貼、浮雕與雕塑等元素,打破了傳統藝術分類的界限。
這種實驗性的創作手法時而融合天然纖維、玻璃纖維、混凝土,甚至塑膠廢料與其他現成物,賦予作品别具一格的肌理與游走於戲謔與怪誕之間的強烈視覺衝擊。作品鮮明的觸感與自然成型的姿態,促使觀者重新審視周遭現實與生活經驗,由此反映出藝術家對全球議題的深刻關注,以及貫穿其創作的社會文化批判主題。
跨領域實踐與關係性藝術
張永生畢生致力於藝術教育與創作,他堅信藝術植根於日常生活與自身體驗,具有激發對話與啟迪新思維的作用。除紙染雕塑作品外,他也活躍於裝置與行為藝術領域,這些創作形式讓觀眾得以與其藝術直接互動。在藝術家看來,藝術是游走於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