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 Boncompain 彭貢潘 1938
彭贡潘1938年生于法国瓦朗斯,被誉为现代主义巴黎画派最具代表性的在世艺术家之一。 1959年以「德龙省议会奖」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后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深造荣获「科利乌尔奖」(Collioure Prize)。 1970年入选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协会「夏尔·帕克蒙奖」(Charles Pacquement Prize),1977年受法国外交部委派赴印度考察蜡染织物文化。
逾六十载艺术生涯中,彭贡潘的作品以对色彩、形式的精湛掌控及诗意感性著称,受后印象主义传统与地中海普罗旺斯的璀璨光影启发。作品获庞比度中心、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法国蒙特利马市为表彰其卓越贡献,以「彭贡潘广场」命名致意。
人 体:沉睡中的原初诗性
彭贡潘的人体作品并非为展现肌肉或曲线的完美,而是表达理想生活下的人之本真,以及探究人性中共通的情感,对 「存在本质」 的洞察。他笔下的女性或蜷缩入梦,或托腮凝望,均宛若果实成熟般,躺在地毯或帷幔之上,舒展成完美的弧度,处于慵懒、亲密和放松的状态。她们自成宇宙,将观者挡在梦境门外,却邀请我们以纯净目光欣赏身体之美。当凝望着画中那些沉睡或静坐的女性身体,会察觉到艺术家并不强调人体明确的轮廓或面部表情,而是以柔和的色彩塑造形体,光线轻抚,融化阴影,画面自有庄严的永恒光辉,仿佛带着冥想般的能量。正如彭贡潘所言:「沉睡之际,便是个体至为圆融自足的一瞬。」
在 「雅歌」 系列中,彭贡潘以《圣经 · 旧约》中「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 为灵感,将相互依偎的爱恋形象转换成柔和色彩与富于韵律的线条,描绘人与人间的爱与欲。于彭贡潘而言,世外桃源般的牧歌生活中,爱是不可或缺。
「浴者」 系列展现了人体的原始神性。女性身体仿佛悬浮在蔚蓝的水域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交相共融,是回归生命本源的意象,引发我们思考如何重拾与生俱来的单纯。当放下尘世羁绊,如同在水中回溯至最朴素真实、无拘无束的形态,我们能否重新拥抱婴孩般的好奇与澄澈?
静物:色彩的感官礼赞
在彭贡潘眼中,最寻常的物件也能孕育出无尽诗意。他将瓜果、旅途间搜罗的蜡染织物(Batik)、代尔夫特陶器(Delftware)及碗碟放入画中,活灵活现。但他笔下静物并非物象的逼真描绘,而是吸收后印象派的结构方式,消弭明暗与阴影,采用俯瞰视角与正面构图,打破传统透视法则,以垂直层次表现空间深度:远物高悬,近物低垂。不对称之中,却又生出沉静而微妙的平衡,在失衡感里自有静谧张力。与其追求逼真的明暗与阴影,他更注重色彩间的融合,并形容这是一种 「融界之艺」 (l’art des passages)。在画面中数种鲜明色彩相互碰撞,却在其调和下依旧交融共生,维持饱和张力,金黄跳跃着深红,赭石与宝蓝碰撞,如琴键上的琶音轻巧回旋,淌过画布。
风景:地中海的永恒牧歌
彭贡潘的风景画是南法夏日的田园图谱。他往返普罗旺斯与巴黎生活、创作。于他而言,普罗旺斯是绿荫丰茂、碧空如洗的伊甸园乐土,可供人静思默想。他走入这片土地,感受万物呼吸的节奏;在绵长夏季,持续观察与体悟自然本质,乃至光线每时每刻的细微变化,他皆了然于心,然后把那些斑斓与沉静一一带回巴黎画室,转化成明亮的永恒牧歌。